·产业经济动态·
●煤化工行业迎来新机遇
●煤化工大发展带来机遇 特大空分装备国产化在望
●煤化工项目未来十年仍应加强示范
●我国煤化工产能提升需正视四大问题
●未来5年全球甲醇整体供应将趋紧
·政策法规·
●煤化工十二五规划出台 2015年控制产销39亿吨
●现代煤化工规划即将发布
·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
●河南煤化开发超大型空分技术
●我国成功攻克煤焦油全馏分加氢技术
●国内首套干煤粉煤气化炉正式交付使用
●日本开发出减排两成的煤电技术
●河南煤化氯碱氢纯化获得成功
●河南煤化煤制乙二醇产出合格产品
·国内经验·
●陕煤化集团推进煤电企业的强强联合
●山西推进煤化工行业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河南煤化工产业·
●河南煤化延伸乙二醇产业链
●“河南造”煤层气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河南与英国签署协议合作开采煤层气
●河南煤化安化:2万吨二甲基乙酰胺项目投产
【产业经济动态】
煤化工行业迎来新机遇
近日有知情人士透露,《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即将推出。此前,市场有传闻,《规划》将涵盖全国范围15个示范项目。就具体的项目而言,已经有多个示范项目确认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批准。其中包括神华宁煤集团位于宁夏东部的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潞安集团540万吨/年煤制油项目等。在伊犁,包括庆华集团和新汶集团主导的两个煤制天然气项目已开工建设,此前已经试点运转多年的伊泰集团煤制油项目也有望扩至200万吨/年的产能。
而对煤化工行业整体来说,示范项目的陆续获批也在“倒逼”《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的出台。最近,国家发改委刚刚集中公布了此前审批通过的多项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和可行性研究的核准信息。一位资深市场人士表示,其积极意义在于项目获得融资更加容易。他表示,市场对这15个项目的总投资预计在5500亿元~7000亿元。
一些行业人士对于政策利好带来的市场前景大为看好。国海证券分析师代鹏举说,各地正式上报到国家发改委,要求“十二五”期间核准建设的大型煤化工项目共104个,按照各地上报的技术方案,如果全部在“十二五”期间建设,投资要超过2万亿元。
此前,一些地区不顾资源、环境条件,不注重能源转换效率,盲目发展煤化工,造成了近几年来国内煤制焦炭、煤制甲醇产能大幅度过剩的局面。
化工行业人士周小康表示,在煤炭富集省区,煤炭价格相当低,而通过贸易或者发电等方式利用这些资源形成的GDP附加值比较低,“这些省份都比较落后,所以对GDP的高增长有一种渴求”。同时,整体经济环境的不景气也为投资驱动增长的路找到了理由。如今,新的产业政策呼之欲出,煤制烯烃、煤制天然气、煤间接制油等多项技术也先后获得突破,各地方上马煤化工项目冲动更是难以抑制。
而相关专用机械与建设行业受益的可能性最高。市场人士对于煤化工投资分布的一致预期是50%归设备、40%归建造,10%归工程设计。由此,煤化工机械设备将分得最大的“蛋糕”,“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将保持在三成以上。
而在煤化工生产过程中,无论是气化生产甲醇或天然气,还是液化制油,都需要氧气作为气化剂,这就需要空分设备。据行业人士分析,此类设备在煤化工设备投资中约占5%,预计“十二五”期间的市场容量约为500亿元。
在煤化工施工领域,由于各大煤炭集团均没有下属工程单位,因此将呈现完全竞争的局面。
(摘编自《长城网》)
煤化工大发展带来机遇 特大空分装备国产化在望
10月31日消息,面对煤化工产业快速发展带来的机遇,我国空分设备行业在设备大型化方面不断发力。截至目前,已有3套特大型空分设备完成设计,其中1套进入安装阶段,我国特大型空分设备有望在“十二五”期间实现成套技术国产化。
中国通用机械工业协会气体分离设备分会秘书长徐建平告诉记者,就当前来看,特大空分主要是指8万及以上等级的空分设备。“煤化工向大型化发展,要求配套的空分设备必须实现大型化、流程多样化和机组集成化。如果上报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的104个煤化工项目全部获批,仅10万等级的空分设备需求量就在上百套。”但是,目前我国已经投入运营和正在设计中的近20套特大型空分设备,几乎全部依赖进口。
我国目前已拥有大量6万等级空分设备的运行经验,在此基础上,多家企业正在向自主开发应用更大规模的空分设备进军,并已取得可喜进展。杭州杭氧股份公司去年与伊朗卡维集团签约的12万等级空分设备已经完成设计,今年与广西盛隆签约的8万等级空分设备进入安装阶段。开封空分集团与四川空分设备集团也完成了8万等级空分设备技术研发,并进入样机试制阶段。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与科技装备司副司长黄鹂指出,我国推动大型空分设备国产化的决心毋庸置疑,这在多个规划中都有提及。譬如,正在制定中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技术和装备升级。国家发改委和能源局会继续对特大空分设备的开发及推广应用给予支持。
(摘编自《中国化工报》)
煤化工项目未来十年仍应加强示范
在12月6日举行的2012中国国际煤化工发展论坛上,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与科技装备司司长李冶表示,我国煤化工产业的煤炭转化效率还有待提高,部分工艺技术、关键材料和装备也有待突破,“十二五”乃至“十三五”期间,我国的煤化工项目仍需进一步加强示范。
中科院院士陈俊武则表示,煤化工产品不能低档化,而是应当往高端方向发展,否则在经济效益方面不具有优势。当前煤制油并不适合大规模建设,整个煤化工的技术水平都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摘编自《人民网》)
我国煤化工产能提升需正视四大问题
在石油价格处于高位的情况下,煤化工与以石脑油为原料的石化生产相比有着很大的成本优势,但是煤化工项目需要大量的投资,同时工艺技术仍处于初始阶段,因此该工业的发展仍然需要克服一些问题。
一是来自原料的问题,虽然我国拥有巨大的煤炭储量,但是煤炭资源正在快速消耗,同时当前煤炭价格上涨较快。
二是我国政府不断提高新项目的准入门槛,以确保更加有效地使用资源,以及防止出现甲醇产能过剩。国家发改委已经将煤化工项目的最低产能标准设定为50万吨/年。
三是来自环保的挑战,煤制烯烃项目往往会带来较大污染,因此在环保上的投入压缩了利润空间。
四是煤化工项目通常远离主要的消费市场,厂家还要考虑到石化产品运输成本高的问题。
(摘编自《中电新闻网》)
未来5年全球甲醇整体供应将趋紧
据相关报道,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召开的46届欧洲石化协会(EPCA)年度会议上传出消息称,未来5年全球甲醇需求增速将超过产能扩张速度,将导致整体供应趋紧和价格进一步上涨。
据预测,未来五年全球甲醇需求平均年增长率为10.5%,目前全球需求估计刚刚超过5000万吨/年。在此期间,预计供应量增加情况为约300万吨/年,其中大部分为闲置产能的重新启动,而新项目较少。
据其预测,未来几年新增需求主要集中在亚洲的甲醇制烯烃(MTO)装置。而大多数新增需求将来自亚洲,但大部分新增供应量则位于大西洋盆地周边地区。
(摘编自《国际煤炭网》)
【政策法规】
煤化工十二五规划出台 2015年控制产销39亿吨
国家能源局今年上半年发布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规划》的数字显示,“十二五”时期,中国新开工煤矿建设规模设定为7.4亿吨/年。到2015年,煤炭生产能力41亿吨,煤炭产量控制在39亿吨左右。同时提出,2015年煤炭消费总量也宜控制在39亿吨左右,与规划的产量数字相同。
《规划》提出,到2015年,东部(含东北)煤炭产量4.6 亿吨,占全国的12%,其中黑龙江、山东产量保持稳定,其他省(市)下降;中部煤炭产量13.5 亿吨,占全国的35%,其中山西产量增加,河南、安徽产量保持稳定,其它省下降;西部煤炭产量20.9 亿吨,占全国的53%,其中内蒙古、陕西、新疆、宁夏和甘肃产量增加,贵州、云南产量略有增加,重庆和四川产量下降。
在内蒙古、陕西、山西、云南、贵州、新疆等地选择煤种适宜、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地区,重点支持大型企业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升级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先进技术产业化应用。
《规划》提出,大力推进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到2015年,形成10个亿吨级、10个5000万吨级大型煤炭企业,煤炭产量占全国的60%以上;通过兼并重组,全国煤矿企业数量控制在4000家以内,平均规模提高到100万吨/年以上。
(摘编自《中国煤炭资源网》)
现代煤化工规划即将发布
备受关注的现代煤化工政策即将出台,由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编制的《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规划》及《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政策》拟于近期发布实施。
据悉,《规划》中明确规划了11个省区15个示范工程项目,即新疆伊犁55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煤化电热一体化项目;新疆准东煤化电热一体化项目、煤炭分质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内蒙古鄂尔多斯300万吨二甲醚等3个项目;陕西榆林100万吨煤间接液化、煤化电热一体化项目;山西高灰、中高硫煤炭清洁高效综合利用项目等2个项目;安徽煤化电热一体化项目;云南褐煤综合利用项目;贵州煤化电热一体化项目;河南煤化电热一体化项目。
此外,在产业布局方面,《规划》提出,优先在煤炭净调出、历史贡献大以及后备资源丰富的地区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鼓励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产业基地和综合示范区,推进煤、化、电、热一体化发展。严格控制煤炭净调入区项目建设。严禁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国家地质公园等敏感区域建设项目。
(摘编自《新华网》)
【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
河南煤化开发超大型空分技术
近日,由河南煤化集团研究院与西安交通大学共同实施的每小时制氧8-10万立方米空分设备研发项目通过中期验收。该项目包括膜分离与分子筛耦合的高效空气净化系统开发、大型空分中高压带液透平膨胀机设计等8个子课题,预计到2012年11月份可实现结题,届时将填补国内超大型空分技术领域的空白。
(摘编自《国家煤化工网》)
我国成功攻克煤焦油全馏分加氢技术
7月29日,陕西煤业化工集团神木富油科技有限公司宣布,截至7月27日上午,由富油公司开发的我国首套12万吨/年煤焦油全馏分加氢工业化示范项目,已经连续安全平稳运行264小时。装置负荷率达81.3%,累计生产柴油2606吨、石脑油馏分496吨。煤焦油转化率达100%,柴油+石脑油馏分收率96.31%,高出现有装置14个百分点,各项指标达到或优于设计值。这标志着我国成功攻克了煤焦油全馏分加氢技术难题。
(摘编自《中国化工报》)
国内首套干煤粉煤气化炉正式交付使用
国内首套自主知识产权大型干煤粉加压气化炉(WHG炉)通过专家检验已于近日正式交运。该套煤气化炉首次实现内件、外壳同时由中国研发制造,功能上媲美煤化工行业常用的国外同类气化炉,碳转化率可达99%,但成本大幅降低。
据了解,这套WHG炉由中国五环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中国化工集团旗下四川蓝星机械有限公司承制,目前代表我国煤气化装备的高端水平,单炉设计日投煤量1300吨,拟在一家河南企业的煤化工项目中投入运行。该气化装置采用激冷流程具有煤种适应性广、煤灰不易粘结、连续操作稳定、投资省等优点。
(摘编自《人民网》)
日本开发出减排两成的煤电技术
据日经新闻报道,日立制作所和日本东北大学合作开发成功将煤炭火力发电二氧化碳排放量削减两成的新技术。与日本主力电力来源的液化天然气(LNG)火力发电相比,煤炭火力发电的燃料成本要便宜一半。
煤炭火力发电通过燃烧煤炭产生的热能释放蒸汽,利用蒸汽推动蒸汽涡轮来发电。提高燃烧温度就能使煤炭高效燃烧,从而提高发电效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目前即使最尖端的设备也只能承受摄氏600度的温度,但日立等通过改进使用材料开发出可承受摄氏800度高温的新技术。可承受摄氏800度高温的蒸汽涡轮设备是全球首创。
(摘编自《中化新网》)
河南煤化氯碱氢纯化获得成功
近日,河南煤化合晶科技二期后续项目氯碱氢纯化项目一次试车成功,并产出纯度为99.999%的合格氢气,目前生产装置运转正常。
据了解,该项目于2011年7月开工建设,总投资1400万元,是国内首家将氯碱氢气应用到多晶硅生产的企业。项目采用国际先进技术,以焦作煤业集团开元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的放空氢气做原料,每年可生产合格氢气3640万立方米,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3540万元。
(摘编自《国际煤炭网》)
河南煤化煤制乙二醇产出合格产品
据悉,今年上半年,河南煤化集团和通辽金煤化工合资建设的河南新乡永金化工年产20万吨煤制乙二醇装置成功产出合格产品,这是河南省首套打通全流程的煤制乙二醇装置。新乡煤制乙二醇项目采用世界首创生产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总投资26亿元,是河南省“十二五”规划建设的5套年产20万吨煤制乙二醇项目之一。
(摘编自《国家煤炭网》)
【国内经验】
陕煤化集团推进煤电企业的强强联合
加大煤炭深度转化力度
近年来,陕煤化集团按照”以煤炭开发为基础、煤化工为主导、多元互补发展“的发展战略思路,充分挖掘煤炭资源的潜在价值,将煤炭初级产品向深度加工、综合利用转变,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加大了煤化工项目建设,大力推进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实现产业格局由以煤炭为主向煤基多元化及产业高级化转型。
在黄陵矿区,投资近百亿元,延伸了煤炭产业链条,增加了煤炭资源的附加值。目前,黄陵矿区包括煤炭洗选、煤矸石发电、建材、污水处理等项目的相关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成为了国内一流的集煤、电、化、路、建材为一体的循环经济示范基地。
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
陕煤化集团自成立以来,充分利用陕西的区位、资源和交通优势,不断加强同央企和地方能源战略合作与对接,积极在华中、华东、西南等区域发展长期稳定的战略支撑用户,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同时与煤炭下游企业,尤其是与电厂、钢厂等大用户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近年来,陕煤化集团围绕产业发展,在煤矿、煤化工建设项目和物流领域,有选择地与华电、华能、大唐电力和神华、三峡集团等央企开展了战略合作,不但引进了大规模发展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也进一步巩固了煤炭市场用户,实现了互利双赢。
构建现代化大物流体系
陕煤化集团以所属运销集团为主体,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整合省内外物流资源,统筹发展煤炭物流和社会物流,加快构建集产品仓储、加工、配送、信息服务、网上交易、综合管理等功能一体化的现代物流产业链,把陕煤运销集团打造成为中国一流现代物流企业集团,使物流产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积极推进电厂收购重组
以资本为纽带,通过相互参(控)股等多种形式,建立电力企业与煤炭企业的利益联动机制,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战略支撑能力。
近两年来,陕煤化集团先后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中国华能集团公司及大唐集团公司等电力企业进一步加大了合作力度,通过参股、控股或者均股的形式在河南、湖北参与了一批电力企业,进一步固化了市场用户。
完善产品结构和价格体系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企业经济效益,陕煤化集团坚持矿井废水、煤矸石、煤泥、粉煤灰、煤气层的综合利用,在有条件的老矿区煤矿增建洗煤厂,并要求所有新建煤矿建设同等规模的洗煤厂,加大洗精煤、洁净煤、块煤及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培育,以提高煤矿的入洗率。
根据煤炭市场需求,建立并完善适销对路、具有高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的多元产品结构体系。陕煤化集团根据国家煤炭价格指数和市场变化情况,不同地区、不同煤种、不同运输方式采取灵活的价格策略,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交易、保价与保量、省内与省外、质量与效益的关系,确保实现产销平衡和效益最大化。
(摘编自《国际能源网》)
山西推进煤化工行业转型跨越发展战略
日前,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与山西省政府在太原签署《加快山西省煤化工行业转型跨越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根据协议,双方将以新建大型煤化工项目为载体,联合组建山西现代煤化工研究设计院,积极开展油页岩、油砂、长焰煤制油气等可替代能源领域的战略研究,加快建立山西煤化工及可替代石油资源领域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努力争取国家可替代石油资源工程实验室落户山西。同时,积极引导山西煤化工行业向高端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为山西新能源战略的实施奠定基础。双方表示将共同努力,树立行业协会与省际间合作的典范。
双方就建立完善的合作机制达成两点共识:一是在山西省政府和石化联合会主要负责人的领导下,石化联合会的有关部门、有关专业协会,与山西省政府经济和信息化行政主管部门、山西省煤化工协会,联合落实合作内容并组织实施。二是双方都把合作事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山西省政府在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提供保障;石化联合会在发展规划、产业政策、项目立项审批、技术研发等方面予以指导和支持。同时双方开展定期、不定期交流,密切信息沟通。
(摘编自《国家煤化工网》)
【河南煤化工产业】
河南煤化延伸乙二醇产业链
河南煤化集团公司研究院与郑州大学合作承担的乙二醇乙醚及其乙酸酯合成工艺技术开发项目通过中期验收。依托该项目成果,河南煤化乙二醇产业链有望实现进一步延伸。
河南煤化具有年产100万吨煤制乙二醇的产能,有着得天独厚的原料资源和深加工优势。乙二醇的深加工不仅可带动生产许多下游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还可使一些重要精细有机产品改变传统生产路线,实现节能降耗。
以其为原料生产的乙二醇乙醚是一种性能非常优良的特种功能性溶剂,主要用作油脂、硝化纤维素、合成树脂、醇溶性染料和乙基纤维素的溶剂,涂料工业的清漆快干剂和涂层稀释剂,印染工业的渗透剂和匀染剂,以及纺织工业的染色助剂等。乙二醇乙醚乙酸酯主要用于制造工业和特种涂料,包括汽车用涂料及水基建筑涂料,还可作为乳化金属清洗剂和家用液体洗涤剂的互溶剂。
据了解,目前我国约94%的乙二醇用于生产聚酯,下游消费领域单一。拓展乙二醇产品应用领域有助于改变乙二醇用途单一的局面,化解市场风险,促进乙二醇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摘编自《新疆能源网》)
“河南造”煤层气装备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受制于技术和装备水平,我国非常规能源煤层气的开发利用,长期在起步阶段徘徊不前。作为煤层气资源大省的河南也受此困扰日久。而如今,随着我省在煤层气装备制造上的不断突破,使得打破僵局成为可能。
据悉,日前由河南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制造的CZT80D全液压车载钻机已经过实际工程试验成功,不仅填补了我省全液压、大吨位车载钻机的空白,而且申请专利13项,产品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该钻机具有行动迅速、钻机高效、钻孔直径大、钻进深等特点,可适用于煤层气直井、水平井的钻探,还可满足水源深井的钻探及地热井、矿山抢险救援、浅层石油、天然气井的勘探开发。据悉,该产品已受到我国最大煤业集团—神华集团青睐,并已收获订单。
为打破国外技术壁垒,解决装备水平低下难题,省煤层气开发利用有限公司积极与具有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的公司、院校和科研院所合作,目前除研制出CZT80D全液压车载钻机外,还成功开发出第四代煤矿井下全自动防爆压裂泵组,获得了该项产品全国唯一的煤矿安全标志认证。
另据了解,在运用水平井分支压裂技术解决复杂煤层条件下的煤层气开采技术难题方面,目前该公司已在鹤壁软煤中实现地下600米处水平井与立井的精确贯通对接,从而在被誉为世界难题的软煤地区煤层气开发中取得了关键技术的重大突破。
(摘编自《新疆能源网》)
河南与英国签署协议合作开采煤层气
河南煤层气公司已与英国格瑞克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将就河南省与格瑞克集团合作开采煤层气。
河南是一个煤炭蕴藏丰富的资源大省,煤层气储量非常可观,开采潜力巨大。河南省政府称将大力支持煤层气的开采,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煤矿生产安全。
英国格瑞克集团则在煤层气开发中有很好的经验、团队和技术,河南有关方面希望借此合作,格瑞克能将最新技术运用到河南煤层气开采中,推进河南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实现双方共同发展。
(摘编自《生意社》)
河南煤化安化:2万吨二甲基乙酰胺项目投产
近日,河南煤化安化集团公司年产2万吨二甲基乙酰胺(DMAC)项目打通全流程,顺利产出合格产品。
据悉,DMAC是一种优异的有机高沸点强极性非质子化溶剂,主要应用于生产聚酰亚胺、药物合成及合成纤维(腈纶和氨纶)三大领域。该项目由于依托安化集团公司现有的混甲胺和二甲基甲酰胺装置进行技改和改建,生产工艺和生产技术先进成熟。该项目总投资为8600余万元,投产后预计可年增销售收入1.64亿元,年均利润总额1100余万元。
(摘编自《煤化工产业网》)
地址:郑州市政六街3号2号楼901室 邮政编码:450003
电话:0371-65967098 E-mail:cyqbkd@163.com
|